搜索 English

医院新闻

不忘初心——我初到尼木县人民医院的日子

发布时间:2017-09-15
字号:
+ - 14

作为房山区第二批“组团式”援藏医疗队的一员,告别了年迈的老母亲和依依不舍的妻儿,我本着接力老队员工作、传承新时代援藏精神的宗旨,于8月1号随队飞往拉萨。穿过朵朵祥云,飞机降落在海拔3600米的拉萨贡噶机场。一下飞机,整个人就被笼罩在蓝宝石般的天空下,灿烂的阳光裹满全身。扑面而来的不仅有清新干净的空气,还有那一条条洁白的哈达。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很快就被高原上这些热情洋溢的人们所冲淡。尼木县党支部组织的殷切关怀,老队员的谆谆教导;尼木县人民医院门口医务人员的列队欢迎,大碗的青稞酒,欢快的锅庄舞,都让我暂时遗忘了初到高原的头疼、失眠、心慌气短和食欲不振,陶醉在藏区人民带来的浓浓亲情之中。天下没有远方,有爱就是故乡,这一刻,我似乎体会到了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心境。看着这些可爱的藏区人们,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:这里,就是我的第二故乡。

微信图片_20170911082550.jpg

世界屋脊低氧、低压、低温、低湿、高辐射,自然条件恶劣,尼木县又是贫困县,以农牧业为主,地广人稀,其医疗基础设施落后,卫生人才短缺,工作起来和内地不能同日而语。曾经在建设西藏的队伍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:来到西藏,即使躺着也是做贡献。我知道,这是在艰苦年代用来鼓励那些奋斗者的暖心话,但是,这不能作为我工作懈怠的理由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肩负建设西藏的使命,不管怎样,我都要克服困难,缺氧不缺精神,牢记上级领导和医院的重托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为第二故乡的家乡父老贡献自己一点点力量。经过短暂的休整,和老队员详细交接,摸清医院情况后,我和我的队友们就全身心投入到尼木县人民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中,并积极开展各种手术和无痛胃肠镜检查。

8月13日,刚到医院不久的一个周末,我们医疗队在拉萨休整。在驻地食堂午餐时接到电话,医院来了一个牧区的急腹症患儿,腹痛已近一周,突然加重。我们全体队员马上放下手中碗筷,放弃周末休假,立即乘车赶回尼木县人民医院投入抢救工作。看到病人,我的眼睛湿润了。14岁的少年,仅仅29公斤,被动体位,那副小小的躯体已经被疾病折磨得蜷在一起,不能躺平,脸上扭曲的痛苦面容让我揪心不已。我们医疗队经过快速的会诊和讨论后,考虑是阑尾炎穿孔、弥漫性腹膜炎,决定立刻手术治疗。由于患儿病情较重,我采用了全麻。术中发现,患儿的阑尾已经坏疽穿孔,满肚子都是脓液。这种程度在北京已很罕见,可想而知患儿这几天在牧区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,这都是忍到实在不能再忍的程度啊。当手术结束,患儿从全麻中苏醒过来,安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,没有了术前的痛苦,我和队友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。

9月6日下午,临下班时,妇产科来了一个紧急电话:一个第三胎孕39周的产妇出现胎儿宫内窘迫,胎心最慢时低至60次/分钟,需要紧急剖宫产。很快产妇就到了手术室,入室时监测胎心120次/分钟,我当时松了一口气,马上行腰硬联合麻醉,同时妇产科援藏医生唐莉鸿带领产科医生换洗手衣刷手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悄悄拉开序幕,从产妇入室到新生儿取出不过十分钟的时间。切开子宫,鲜红的血性羊水就汩汩地冒了出来。不好,产妇未破水就出现了胎盘早剥,胎儿可能已经出现了失血和重度窒息,我心里马上紧张起来。果不其然,胎儿取出后浑身青紫,软绵绵的没有肌张力,接孩子的赵朋医生说听不清新生儿心跳,我赶紧用听诊器确认了一下:新生儿心跳都不到三四十次。我估计该新生儿体重超过3公斤,立刻脐静脉推注1:10000的肾上腺素1ml,然后马上行新生儿心肺复苏。好在抢救及时,几个循环后新生儿很快恢复了心跳,皮肤颜色逐渐转为红润,呼吸虽然微弱但也逐渐恢复。当我们刚刚以为可以放松一下的时候,手术台上的情况又让我们紧张起来。子宫胎盘卒中,子宫表面到处是大片紫蓝色瘀斑,子宫收缩不好,出血不止。这里没有卡贝,没有欣母沛,也没有血库,我只能加快输液、静脉给予止血药氨甲环酸,同时唐莉鸿医生带领次拉主任持续按摩子宫,并不断给予热敷。抢救过程紧张而又漫长,人手不够,普外科援藏医生李旭彤也主动加入帮忙。经过近一小时的奋战,子宫收缩转好,总算保住了产妇的子宫。虽然持续高度紧张,手术衣都湿透了,但是看到产妇和新生儿转危为安,我们如释重负,都为拥有这样团结战斗的团队而感到由衷的自豪。


初到尼木的这些日子,虽然我在身体上有很多不适,但是这短短的一个多月,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这里人们的热情,体会到了这里工作上的需要,精神上的满足,并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收获了深厚的友谊。尼木这些可爱的人们啊,我爱你们!

黎荣福_副本.jpg

作者:北京燕化医院麻醉科副主任、援藏医生黎荣福

阅读数: